本文转自:滁州日报
教师为什么要读书
我之见
□冯玉舟
时代在快速进步,教育也跟着潮流往前跑。慢慢发现,学生的眼睛越来越亮、问题又多又活,教师面临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。作为一名中学老师,真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。有时候备课突然卡壳,想不出一个让学生眼前一亮的例子;有时候面对课堂上突然冒出来的奇思妙想,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回应——这时候才明白,教师这碗饭,光靠“吃老本”是撑不下去的,得靠阅读给自己“补营养”。
要想把课教得好,离不开书本里的“真东西”,得靠自己肚子里的“墨水”。就像不断升级的手机系统,教师也得追着教育领域的新动态跑。
新课标来了,学生当课堂的主角,要多搞探究合作,要是还抱着老一套的“我讲你听”,学生肯定不爱听。这时候翻一翻讲新教学理念的书,看看名师怎么让课堂“活”起来的,心里就有了谱。教语文的读一读人物传记,能在讲课时加段主人公的故事,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;多品一品文学评论,分析课文时能挖出更深的味儿。这些从书里来的东西,往课堂上一放,课就有了厚度。
可光有“厚度”还不够,教师每天都在“往外掏”——给学生讲知识点,帮他们解困惑,甚至还要开导那些闹情绪的孩子。有人说“教师要有一桶水,才能给学生一碗水”,可现在的学生个个“得寸进尺”。他们想知道这水从哪儿来,还想看看水里有没有鱼。要是老师的“桶”早就见底了,怎么回应那些天马行空的提问?阅读就是给这桶水“添活水”的法子。读一本讲教育心理学的书,更能懂学生为啥会叛逆;翻一翻教育故事,会发现原来课堂还能这么翻转。这些新鲜的想法像种子,落在自己的教学领地,说不定就长成了树,给出了新办法。
更重要的是,教书不光是教知识,更是教孩子怎么做人。一个心里装着光、有着爱的老师,才能把温暖传给学生。读《论语》能品出“因材施教”的智慧,读《小王子》能想起“用心去看才能看清楚”的道理,读曹文轩的书,更能懂每个学生背后的喜怒哀乐。这些有温度的文字,会让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多一分耐心,在鼓励他们时多一分真诚。时间长了,自己的性子也会变得更平和,面对教育里的糟心事,也能从书里找到“慢慢来”的底气。
当然,读书也不能瞎读。有的老师说“太忙了,没时间”,其实挤挤总是有的——睡前翻几页,午休时看篇短文,积少成多就很可观。关键是挑书要准,别光看那些高深的理论,得找能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:课上互动少,就看看讲课堂管理的;想给学生拓展知识,就读读科普或历史。读的时候别只顾着划重点,随手记点感悟更好,比如“这段可以用到明天的课上”,或者“原来这个知识点还能这么讲”,日子久了,这些笔记就成了自己的“教学秘籍”。
说到底,教师的阅读,从来不是为了应付谁,而是为了对得起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。书读得多了,肚子里的“货”就足了,站在讲台上腰杆也更直了,面对学生的提问就能游刃有余,课堂设计能让人眼前一亮。这大概就是阅读给教师最好的礼物——在教书育人的路上,走得更稳更远,也更快乐。
(作者单位:滁州市第十中学)
股票杠杆哪个平台好用一点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